香港每日电讯 • 香江新闻中交三航局讯(CAN通讯员 李家瑜 李淑贞) 夜幕低垂,内河水面泛着铅灰色的微光。丰县邱庄码头一线,照明设备陆续点亮,冷白灯光下,钢板桩整齐排布,巡检人员穿梭其间,物资提前转运至位。项目总工王飞站在围堰边,目光锁定头顶的红色警示标线:“在高压线底下干活,一步都不能错。”像一记锤音击地,把所有人迅速拉进即将打响的十小时沉桩突围。
徐州港丰县港区邱庄码头一期工程由中交三航局承建,是该服务区域内货运通道的重要枢纽。当前沉桩段正位于高压输电线路下方,施工空间受限,传统打桩设备无法使用。眼下这场夜间施工,是项目部从电力部门争取到的唯一停电窗口,一旦错过这10小时,将直接影响后续半年的工期进度。
困局并非始于今夜。从进场那天起,高压线就如一柄悬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绷紧了施工节奏。红线限定下,任何金属设备一旦靠近,就存在感应放电风险,施工区域禁止一切高空操作。即使本次作业已获批临时停电,安全警戒依旧没有放松——高压线虽不带电,但其悬挂结构仍存在高度限制,一旦误触,不仅可能损伤线缆,还可能在送电恢复后引发严重事故。设备动不了,工序展不开,沉桩成了第一个“卡脖子”的环节。
一连几天,现场陷入停滞。王飞与团队实地踏勘,反复推演,凡是涉及金属设备和高空操作的方案全数作废。直到一次调研,他们在过往深基坑围护案例中发现,有项目曾在受限空间内,尝试使用液压设备进行桩体插打,虽然并不完全适配当前情况,但给团队提供了新的方向。
“传统用不上,干脆整套换思路。”王飞当即带队查阅案例资料、联系设备厂家、连夜组织现场模拟,最终确定选用液压打拔机。这种设备姿态低、不依赖高空吊装,不“砸”而“揉”,低沉轰鸣声取代了以往的“咚咚作响”,在持续下压和低频震动下,钢板桩如棋子般被一寸寸稳稳推进,施工终于在高压线下破冰启航。
“能打进去”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快且准”。项目部必须在10小时窗口内完成45根钢板桩的精准插打,每一根都得落在规定的线里。一根打错,就像一颗扣错的扣子,后面全线都要返工,半年一次的停电批复也意味着整个工序链条将被迫中断。
为了同时兼顾效率和精度,团队在现场配置了一套组合定位系统。导向架提前稳定方向,先给钢板桩“定住性子”;激光传感器则像盯梢一样,全程跟踪桩头位置,通过回传数据不断校正推进方向。一套工艺打下来,既保进度,也控精度,沉得稳、插得准。
与此同时,现场调度也在同步推进。项目部实行“战时编组”,打桩、测量、吊装、照明、指挥多线并行,岗位定人、节点卡点,围堰现场像一台精密上紧的装置,环环相扣,在这场不容闪失的沉桩赛中,每个人都在跑表。
最后一根钢板桩沉入土中时,距离送电恢复提前了整整一个小时。高压线仍高悬,红标灯闪着微光,桩阵成型如画,45根桩全部打完,无一偏差。利剑之下,提醒着风险,但沉着精准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