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和:文旅融合 决胜小康

 时间:2017-08-23 00:12 来源:每日甘肃网责任编辑:张焱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8月22日,在青翠的岷郡山下、温婉的古漾水畔,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盛大开幕。这是乞巧文化发源地对乞巧文化又一次自信的表达,也是中外客商再次的金秋相会。 西和,正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打造出现实版、升级版的《鹊桥仙》。


                                       
陇南乞巧女儿节

每日甘肃网西和8月22日讯(见习记者王占东)“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8月22日,在青翠的岷郡山下、温婉的古漾水畔,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盛大开幕。这是乞巧文化发源地对乞巧文化又一次自信的表达,也是中外客商再次的金秋相会。

西和,正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打造出现实版、升级版的《鹊桥仙》。

全国妇联联络部部长牟虹说,陇南乞巧女儿节已举办九届,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愿景,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希望甘肃省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把乞巧文化结合起来,团结广大女性听党话、跟党走,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共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这是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签约资金22.58亿元。

《西和史话》中记述:乞巧民俗,是中华大地自古及今遍布全国的一种节日民俗。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七夕节”。专家研究的最新观点认为,乞巧节民俗源于秦文化,起源地点在甘肃省陇南市西汉水上游地区。时至今日,西汉水流域的西和县、礼县仍然盛行此俗。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早在7000年前,西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传说,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在该县南部仇池山。西和北部又是秦帝国的发祥地。今西和县、礼县民间的乞巧风俗与秦人有密切关系,这一民俗源远流长,其活动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程式之完整,在全国罕见。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民俗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12月,西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截至目前,西和县连续举办九届乞巧文化节会,以之传承历史文化,助推经济发展。

8月21日,当记者经十天高速西和北进入西和县城,“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欢迎您!”的巨幅字幕映入眼帘。行近郊区,杨晓强正在路边修建着县城外延的一段公路。他说:“这几年乞巧文化节会带动旅游和城区快速发展,作为一名建筑工人,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越来越多了。虽然搞建筑是个体力活儿但在家乡干,心里高兴!”

在西和县乞巧文化苑,77岁的杨桂花老人自豪的告诉记者:“我们的乞巧文化现在连国外都知道了!西和借着乞巧文化走向了世界啊!”

听到杨桂花给记者介绍家乡的变化,在一旁58岁的董明立也插话说:“主要是文化资源激活了旅游产业,带来了消费,这一下子激活了我们县的经济。老百姓的就业路子宽了,致富门路多了,原来在眼前司空见惯的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当我们放在更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考察西和,这里有着文化上更大景深的广度和深度。

 

据《西和史话》记述,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设置武都郡,辖九县,郡址就在今西和县南部洛峪镇,为陇南历史上第一个最高行政机构。

西和还是古代氐族的家园和仇池国故地。

西和,也是中国传统诗歌的起源地之一。《诗经·秦风》中有几首诗其地域背景就在西和,这些诗歌是陇南文学的源头。

西和地处陇蜀古道和茶马古道北段,被专家成为“祁山道”或“羌氐道”,又是丝绸之路陇秦道的南部支线,为交通要冲,一些佛窟、寺庙、城堡、栈道孔等都沿着这些古道分布,成为古代人们活动的重要见证。

西和矿产资源丰富,植物种类众多,黄金、锑、铅锌优势明显,中药材中的半夏质地优良,西和县因此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作为陇蜀古道重要节点,西汉初期,县南洛谷城已有茶叶市场,四川茶叶贩运到此。三国时,诸葛亮挥师北伐,多地途经此地。唐代,诗圣杜甫由此南下四川。南宋吴玠、吴璘英勇抗金,西和州为南宋王朝的抗金前线,当时筑成的十二连城遗址至今犹存。元初,蒙元军队南下时,西和州知州陈寅、州判贾子坤浴血奋战,誓死守城,慷慨捐躯。明末清初,李自成率军转战于此。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境西和,播下了革命火种。

地处西汉水上游的西和,历史的天空里,是一片“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峥嵘气象。

如今,西和县正以乞巧文化为引擎,大力挖掘、传承和创新文化产业,并促进文化与旅游、农业深度融合、业态创新,以“久久为功、务求所成”的精神,打造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动能、新经济,让西和历史文化走向全国、闻名世界,把文化的优势、旅游的长处和资源的宝贝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场竞争力。

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和地处陇南山区,仇池山、嶓冢山绵延起伏,受地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过去不被世人瞩目。改革开放以来,西和县致力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和创新,并借此扬帆出海。

张克复说,西和是传说中的伏羲氏和早秦秦人的活动地,特别是西汉水上游的乞巧文化是具有广泛民族性、群众性、参与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西和县致力于一系列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乞巧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九届,这期间不仅展现了文化精髓,还在传承创新中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容,引起海内外的重视,各方人士聚集西和,给西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活力,使一个地处陇南山区的县有了发展的新机遇。

不仅如此。

张克复还认为,西和县以乞巧文化和乞巧女儿节为引擎,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振奋了人们的精神,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借助文化广交朋友,给西和带来了商机和产业机遇,促进了西和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产品的发掘、开发。比如以西和麻纸为代表的传统技艺、以西和半夏为代表的中药材、以西和花椒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业等产业都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

《尚书·禹贡》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意思是漾水发源于嶓冢山,东流成为汉水。地处陇南山区的西和,以陇南乞巧女儿节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事业,“成功必定有我”的担当抓发展,借着文化自信和文化旅游产业走出陇南大山,搭建起产业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的通道,行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责任编辑:张焱)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