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石城 红色记忆

 时间:2017-06-21 13:19 来源:香港每日电讯责任编辑:张焱
   南昌起义后,红军途经石城,在石城人民心中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全县13万人,有16000多人参加了红军。 石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江西省石城县是红色革命老区,南昌起义后,红军途经石城,在石城人民心中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在当时全县的13万人口中,有16000多人参加了红军。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红军在此攻克了中央赣南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红五军团秋溪整编、长征前的石城阻击战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在石城发生;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由此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石城游击队与国民党展开的顽强斗争;石城儿女在抗日前线英勇奋战。。。。。。
 
石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也在石城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穿越草地

 
刘明辉三过草地
 
80多年前,有一位信念坚定、英勇无畏的石城籍红军战士,三过草地,亲历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他就是解放后曾任云南省省长的刘明辉。
 
刘明辉同志是一位老红军、老八路,于1914年11月出生在石城县横江镇烟坊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岁参加红军。1934年10月初,刘明辉随中央红军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演绎了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三过草地”的故事。
 
1935年8月,时任红五军团第三十九团特派员的刘明辉,随左路军由毛盖儿地区和卓克基地区北上,开始了第一次征服松潘大草地的征程。8月的松潘草地,处处隐藏着沼泽地的陷阱和死神的魔爪。许多战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没有倒下,却被草地的恶劣环境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刘明辉和他的一些战友战胜了饥饿、寒冷、疾病等死神的威胁,走出了辽阔无际的松潘大草地。走出草地,他们不禁长长出了一口气:“再见了雪山草地,今后但愿不再见到你!”
 
不料两个月后,他们又一次走近了“死神”。由于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方针的影响,随红五军团编入红四方面军的刘明辉,从阿坝原路南下,历尽千辛万苦,第二次通过茫茫大草地,翻越空气稀薄的夹金山。快到夹金山的时候,吹响了休息号,战士们就地休息,刘明辉也坐在一块石板上休息。10分钟后,前进号一吹,大家忙背上东西起身。他身边一个战士站起来时,背包上的手榴弹松了,掉到石板上就爆炸了。刘明辉被炸出七八米远,穿在身上的棉衣背后烧着了一大块,人也被震昏过去。清醒过来后一看,幸好炸弹质量不好,弹片全部炸在棉花里。好险啊!
 
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重新北上,刘明辉随红军干部战士第三次翻越夹金山,途经甘孜、阿坝等地,开始第三次过草地。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他们又一次死里逃生,于8月到达了甘肃南部。10月,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在静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红军小号手

 
《七根火柴》原型郑金煜
 
经典课文《七根火柴》中有这样一幅景象: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据探访追寻,这个同志就是《七根火柴》的原型郑金煜。他是江西石城人,共产党员,于1935年8月25日牺牲,年仅十七岁。
 
小红军郑金煜,是红一军团红四团的宣传队员。他工作积极,作战勇敢,16岁就入了党,当时是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做青年工作。他总是忙个不停,讲故事、唱山歌、做宣传,似乎一点也不疲劳。不久后,因为病重行走困难,领导留给他一匹马,他觉得自己病重,就是骑马也活不长了,于是把马让给病轻的同志骑,觉得能多保住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的力量。后来病情逐渐恶化,他感到自己不行了,正好政委杨成武走了过来,他对杨成武说:“政委,我不行了。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但我看不到那一天了。希望革命快胜利,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家里,我是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说完后,郑金煜把贴身藏在党员册子里的四根火柴交给了杨成武。到了下午,郑金煜——这个年轻的优秀共产党员,就在这风雪交加的草地上,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站在郑金煜遗体旁边的杨成武,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在过草地的历程中,有许多像郑金煜一样的同志永远地守护在长征的路上,再也回不来了,但大家没有丝毫的畏缩,革命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

                                                   英勇的红军战士

 
石城阻击战
 
1933年9月,蒋介石组织军队100万、飞机200架,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第五次军事“围剿”。
 
1934年8月30日,地处广昌、石城之间的战略要地——驿前被敌占领,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中央红军已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为了迟滞国民党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瑞金的进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令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红三军团及少共国际师近3万人在李腊石设防阻击约10万兵力的敌人。
 
1934年9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我红军阵地大举进攻,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红军指战员英勇抵抗,用机关枪猛烈射击,击毙击伤敌人一千余名,击伤敌旅长一名,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次日,红军指战员根据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的战略战术,每天都给敌人以大量杀伤后,便主动退撤,且战且撤,使敌人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迟滞了敌人南进的脚步。这样拖至10月7日,历时12天战斗才结束。
 
石城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这次战斗不仅给了进犯之敌以大量杀伤,而且有效地迟滞了敌军南犯的步伐为中央领导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集结与准备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胜利后的红军
 
秋溪,红五军团在这里诞生
 
走进秋溪,赖氏“孔良公祠”高大巍峨的灰色外墙与屋顶上的旌旗造型,就在这里诞生了一支为中国革命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光荣部队——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2年12月中旬,一支装备齐全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1.7万余名官兵在赵博生(共产党员)、董振堂的带领下准备起义,并与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得了联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央军委主席朱德以及肖劲光等从瑞金来到石城秋溪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二十六路军起义后的整编事宜。
 
12月14日,宁都起义成功。12月17日,入驻石城的横江、秋溪、龙岗一带,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整编。12月22日,部队和群众两万多人在总部秋溪屋背岭举行了庆祝整编胜利大会,起义部队被正式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毛泽东、朱德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2006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宁都起义部队秋溪整编旧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电视剧里的红军战士
 
中央秘密金库在石城
 
远离尘嚣的石城县横江镇张坑村,曾经默默守着苏区时候的最高机密——中央政府国家银行秘密金库。
 
1932年8月的一天,毛泽东同志与大弟毛泽民率警卫连的战士来到石城南部视察地形。在察看了龙岗水庙、绿水与横江张坑、珠玑之后,觉得横江张坑烂泥坑更具隐蔽性,进退更方便。于是毛泽东同志当场拍板,确定横江张坑烂泥坑为国家银行秘密金库所在地。
 
建金库既要保密,又要把事干好。毛泽民行长设计了简要施工图纸,跟大哥毛泽东要了十几个警卫连的战士轮流干活,用了不到七天就干好了。毛泽民组织人员夜以继日整理好国家银行仓库的黄金、白银块,银元、国民党纸币,并登记造册。
 
金库的物资为苏区中央反“围剿”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长征前夕取出时,除金条和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统一保管外,分发给参加长征的红军每人保管的银元有30多块。

                                                     油画作品《冲锋》

 
红石寨战斗
 
红石寨位于石城县屏山镇河东村,该寨由大小两寨组成,两寨连成一体,小寨为大寨门户。红石寨四面绝壁但寨顶宽阔平坦,有田有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历时较长、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红石寨战斗。
 
1931年10月上旬,红军向石城挺进时,国民党石城县党部、县政府、县靖卫团等反对机构的骨干人员及县城、屏山、珠坑、大由等地的土豪劣绅,闻风逃往红石寨,并胁迫群众数百人上寨。不久,宁都、瑞金、宁化、广昌等地的豪绅靖匪相继逃往寨内,红石寨也因此成为中央苏区北部数县反动势力云集的据点。他们在寨上垒筑碉堡,开掘壕沟,安装栅栏,设置铁刺,制造兵器,企图以1000余兵力和充足的粮食、弹药顽固抵抗。
 
攻寨战斗打响了,团部分析研究了敌情,兵分两路,一路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对红石寨实施了包围封锁;另一路由当地老表带人从小寨绝壁上去,切断大寨水源。在长围久困无水可用下,1932年1月1日清晨,攻寨部队持续激战6小时,大寨攻克。

                                            战斗中的红军战士
 
曾思玉攻打红石寨传奇
 
距离石城县城20多公里的红石寨,属古战场。该寨由红色砾岩构成,四周皆为陡崖,故称红石寨。这里曾发生过最知名的红军拔除白色据点的战斗,正是在这次战斗中,开国中将曾思玉险些坠崖身亡。
 
1931年,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国民党石城县反动机构的骨干人员,以及土豪劣绅、反动地主闻风逃往红石寨,企图保存实力,破坏革命政权。当年10月,红四军第十、十一、十二师奉命分兵三路进军石城。
 
12月5日,十二师一O八团对红石寨展开了围攻,团部命二连政委曾思玉率部从东南偷袭红石寨。部队趁着暗夜,冒着蒙蒙细雨,沿着陡峭路前进。由于山路湿滑,曾思玉不慎一脚踩空,往下滑去。幸亏他非常机智地用双手牢牢抓住了一簇芦茅草,顾不得芦草的刀锋割手刺人。众官兵见状,一起动手,连接腰带,赶紧把将军拉了上来。
  
2001年6月24日,时年90岁高龄的曾思玉将军重访当年中央苏区,专程来到红石山脚下,用望远镜眺望红石山峰的奇峰,并指着山峰中的独立树方向告诉大家说,这就是当年他率二连偷袭时差点儿掉下悬崖的地方,幸亏我人小身轻,大脑反应快,否则早就没命了。
 
走在石城,就如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耳边仿佛能听到那隆隆的枪炮声、红军战士的喊杀声,眼前仿佛能看到红军战士那熟悉而模糊的面容;石城给我们讲述的每一个红军的故事,都是一座英雄的丰碑。在这座丰碑上,记录着每一位英烈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富强所做出的牺牲,今天、明天直到永远,我们都要记住他们共同的名字--红军!


 
(责任编辑:张焱)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