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 体验《向往的生活》

 时间:2017-04-25 12:20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责任编辑:张焱
   最近,《向往的生活》第一季温情收官,网上引发不少热议。三个男人、一只狗,被安排到一个乡村的大院落里,搭灶生火、洗菜做饭、招待客人在这里安静地过着远离都市的小日子。 世外桃源般的蘑菇屋,种满了玉米、向日葵的大片田地,以及不远处的山峰、清泉。。。。。。


最近,《向往的生活》第一季温情收官,网上引发不少热议。三个男人、一只狗,被安排到一个乡村的大院落里,搭灶生火、洗菜做饭、招待客人……在这里安静地过着远离都市的小日子。
 
世外桃源般的蘑菇屋,种满了玉米、向日葵的大片田地,以及不远处的山峰、清泉,唤起了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热情。或许,向往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朋友,一起去特别的地方。本期小编精选几处乡村古镇,他们或许名气不大,甚至交通不便,但是这里的人们却构建着属于他们自己向往的生活。



一、   云南坝美村 撑船入村  
 
坝美村位于云南文山州广南县北部八达乡和阿科乡交界处,是一个壮乡村。村庄四面环山,不通公路,村民主要靠村前村后两个天然石灰熔岩水洞撑船出入。
 
坝美村口的汤那洞,长八百余米,其中有巨大的石钟乳悬垂,游客需乘一条古老的猪槽船进入。小船悠悠地在昏暗的洞中前行,四周出奇的静,只听见竹竿在水中撑划的声音,如果你是第一次坐船过水洞,心里可能还有些许的紧张。猪槽船行进十余分钟后,眼前便豁然一亮。
 
下船经过一座木桥,古朴的田园生活风景展现在面前。一条河流由南向北顺山谷纵贯整个坝子,河水清澈见底,不时能看到水中的鱼游过,白鹅和水鸭悠闲地啄着水草,河谷空旷处散布着绿色耕地。清澈的驮娘江静静流淌,岸边一组组古老的水车转动着,竹林、桃林掩映着古朴的村舍,人们在田野乡间辛勤劳作。
 
坝美村里栽种着古老高大的榕树,站在树下朝上看,感觉整个树冠仿佛擎到天。裸露在地面上的粗壮树根盘根错节,恰好成为村民们天然的板凳,每天夜幕降临,老人们就会来到大榕树下,话话家常,聊聊庄稼的长势。
 
坝美村居住着百余户壮族人家,他们大多属沙支系,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世代以农耕为主,保留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村民的食物、衣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基本上都是自己生产,村中随处可见木制水车、独木舟、人工石磨、水磨等生产工具。年轻人穿的是壮家靛染的土布,壮家姑娘艳若桃花,壮家小伙热情粗犷,闲暇时,他们会对唱山歌,在榕树下互表衷情。
 
村中会定期举行祭龙、围鱼、对歌、演练古兵器舞、斗鸡等传统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花街节期间,村民们会身着盛装,带着花糯米饭、红鸡蛋、熟鸡腿等食物,来到花街集市,男女青年带着送给情人的礼物,跳手巾舞,对唱山歌。(文<高燕)
 
地址:云南文山州广南县
 
当地美食:岜夯鸡、彩花糯米饭、广南烤乳猪、生血旺、酸梅烤鸭


 
二、   仙居上横街村 舒适田园  
 
上横街村位于仙居县白塔镇,是一个具有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前几年,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猪舍遍布,污水横流,如今却成了干净整洁、很有味道的旅游村。
 
走进上横街村,只见街边绿树成荫,老屋上挂着“乡里乡亲”“又见炊烟”等充满生活气息的牌子。这些老屋很多都有一两百年历史,有些墙皮已剥落,露出里面砌筑整齐的石头。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竖着绿篱,种着蔬菜花草,将萧索的冬天点缀得十分鲜活。
 
上横街村的生活缓慢而舒适,正是吃晚饭的时候,三三两两的村民端着饭碗,聚在街头巷尾一边吃饭一边闲聊,家养的狗狗在脚下摇着尾巴。有位老太太坐在门前编斗笠,细细的篾条在她手中上下翻飞,很多人没有见过这古老的绝活儿,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老人有点不好意思,低头笑着。
 
村里打造了一些公共空间,比如“三棵树”“猪栏工坊”“五方亭”“歇把起”“乡里乡亲”等。“乡里乡亲”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小院,设计者在保持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设计了茶水间、聊天室,同时增加采光,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留有乡村记忆的公共活动空间,供村民、游客休闲。
 
“隔墙古井”也是一个充满乡村记忆的地方,所谓“隔墙”,是指同一口井上有两个井口。据说建村之初,村民便在此取水,由于人口众多,常常需要排队,大家便在井上设计了两个井口,都是整块石头凿成的六棱柱造型,方便大家尽快取水。
 
村里还建了一座“青村货栈”,货栈里摆放着辣椒、土鸡蛋、番薯条、萝卜干等农产品,都是当地村民自家生产的,由返乡就业青年统一包装,定价出售。如此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方便游客购买。
 
村旁是一条田园生态绿道,有游客正骑着自行车感受乡村田园风情。绿道吸水能力很强,下雨天不会积水,是一条“可以呼吸的绿道”。
 
在村头处,我们还看见一排徽派建筑,青瓦白墙,以为是什么旅游点,走近了才发现竟是一排猪舍,还有个名字叫“花香猪舍”。原来这几年村里实行“人畜分离”,将村民养的猪都集中到这里喂养,并设了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走近了也没什么异味。(文<李凤)
 
地址:仙居县白塔镇上横街村 
 
咨询电话:0576-87032222/87031717



三、    重庆金刚碑古村 探幽怀旧  
 
金刚碑古村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镇缙云山下的嘉陵江畔,虽然距离北碚城区只有约5公里,却已是一派山峦层叠,溪流潺潺的山间景象。
 
初闻金刚碑村的名字,我便觉得它与佛教中的“金刚”有一种莫名的关联。据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在缙云山建寺之时,曾有金刚力士前来助力,遗留一块巨石在此。这块高7余米、厚2米的巨石形似石碑,有唐人曾在巨石上题刻“金刚”二字,又因巨石深入嘉陵江中,人称“金刚碚”,故村子得名“金刚碑”。 
 
金刚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煤产业而兴起,到清同治年间,镇上各个行业兴旺繁盛,成立了以煤、盐、船、驮、牛、马为首的行业帮会。作为水陆交汇的码头,这里在当时已经陆运密集、船运发达,各种商号、客栈、茶楼、酒肆林立,川剧、评书、划龙舟、放花灯等各种民间活动热闹非凡,一派兴盛。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经济实业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被金刚碑村深幽的环境所吸引,纷纷寓居于此,因为这里“离红尘不远,居自然之中”。村里的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郑家院子等民居建筑群正是当年繁荣的缩影。据说,最盛时,金刚碑沿街河两岸有商店、货栈千余家,煤窑沿山排开,挑夫摩肩接踵,江岸帆樯如林,生意一派兴隆。难怪曾有人笑称:“莫看那时大家都穿着粗布衣,你在金刚碑茶馆头随便一坐,碰到的个个都是大腕。”如今,这红极一时的民国“文化热城”随着时光的流逝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金刚碑村渐渐被人遗忘,曾经喧嚣热闹的情景早已化作岁月长河中的一条细流,慢慢流远。 
 
走进金刚碑,2米宽、500余米长的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连绵起伏的山中。沿着石板路前行,人去屋空的老房静立路两边,洗尽铅华的老街早已是房顶绿荫染翠,檐下花草生春。枝繁叶茂的大黄桷树随处可见,山崖上,水溪旁,老街和江岸上,它们挺拔横逸,叶碧如翠,冠如巨伞。据说,村里最大的黄桷树已有三百多岁,龙蛇般的根紧紧拥抱着老屋的石壁,高枝茂叶中鸟声啁啾,散发出盎然生机。 
 
如今的金刚碑早已不见多少人烟,老街口那唯一一间老茶馆成为游客们落脚的必去之地。好在,虽繁华已逝,金刚碑依然凭借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不少人前来寻幽探秘,他们在这里作画、摄影。静谧的古村在他们眼中犹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更有着他们心中家园的模样。不少“北碚人”对金刚碑或多或少留着些许过去的记忆——水边嬉戏、捉鱼、打水漂……许多当地人会来这里怀旧,而外地的游客则大多在这里凭古。当人们面对金刚碑感慨其风华不再时,多想到人生看似繁华富丽实则缥缈易逝,只有在“匆匆”中追寻自己,才会年华老去时告诉自己无愧于心。(文/图<陈潜)
 
地址:北碚区北温泉镇金刚碑古村


 
四、    宝山石头城 巨石之上 
 
丽江宝山石头城,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上而得名。南北朝时期,纳西族先民迁徙至此,1253年秋,忽必烈率大军渡金沙江,到达今日的宝山石头城,自此石头城的人烟便稠密起来。
 
提起石头城,连爱玩的昆明人都会却步。由于石头城三面皆为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险之城,加之当地人只讲纳西语,交流困难,所以多数人放弃去石头城。不过也正因为它的古朴原始,吸引越来越多的背包客前往探秘。
 
我们到时,城口坐着许多纳西族老人,他们用纳西语攀谈着,神情悠闲。城内瓦屋鳞次栉比,巷道纵横。在一户纳西人家,老人侃侃而谈,他用手比画着,向我们介绍房屋里的一切,令我们备感奇妙:房屋的地基是从大石头上开凿出来的,阶石、柱石、房檐石,从大石头中“剥离”出来,再看看房内那些石床、石枕、石槽、石桌、石凳、石灶、石缸、石穴……每一物都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
 
石头城里的客栈只有数家,装修较为简单,但提供的饭菜却很可口,以山茅野菜居多,一天的住宿费和餐费加起来也不过百元。在这里,你可以品尝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纳西传统佳酿——丽江窨酒,还能吃到油而不腻的丽江粑粑。丽江粑粑分甜咸两种,甜的用玫瑰糖做馅,咸的以火腿、椒盐为馅,酥松可口。
 
石头城的游客并不多,却能让人更好感受这座城的原始风味。每当最后一缕阳光撒下时,石头城又将恢复沉静,这时,它又呈现神秘的一面,在夜色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文<高燕 图<周为民)
 
地址: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距离丽江古城122 公里)
 
周边景点:忽必烈革囊渡江遗址、克灵溶洞、滴血求子洞、太子关


 
五、   四川·内江市 盐镇罗泉  
 
罗泉地处四川内江市威远县、资中县和眉山市仁寿县交界地带,是一座隐于深山中的百年老镇,以盐而闻名天下。据说,鼎盛时期,流经罗泉古镇的洙溪河两岸密布着1000多口盐井,50多家盐灶房,十分壮观。
 
罗泉镇因产盐而闻名,早在秦朝时期,罗泉镇就是四川地区生产食盐的重要基地之一,至清朝时发展到顶峰。来到罗泉,一定要去拜访的便是位于五里街子来桥东隅的盐神庙。
 
盐神庙是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的,“盐神”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盐业是管仲在齐国力主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他制定的《正盐荚》是中国盐政的首部大法。如今,盐神庙中仍有管仲的塑像供后人瞻仰。塑像两侧有对联云:“匹马释黄忠,仁义公心垂宇宙;单刀惊鲁肃,英雄浩气壮山河”,寓意在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以仁义礼信为重。
 
盐神庙的大门位于庙内戏台的下方,穿过庙门进入院坝(指房前的平地),眼前的昏暗一扫而光。正前方与戏台相对的是盐神庙的正殿,庄严的建筑透着浓郁沧桑的韵味,两侧牌坊、耳楼、走廊等建筑依次排开。正殿屋顶翘角密布,每个翘角都挂有响铃,微风吹过叮当作响,传说这样的铃声能吸引龙、凤等神兽,而这也是关于盐神庙的神奇传说之一。
 
罗泉盐业繁荣之时,也引来不少土匪觊觎,一些经商家族为了保家护院,纷纷开办拳社训练弟子,习武之风由此盛行。“镇上老辈子,大多会些拳脚(功夫)。”在墙体斑驳的罗泉老茶馆,每天要来“泡”半天的古镇居民
 
钟四宝告诉我,目前中国武功约有58个派别,其中,“盘破门”功夫就创始于罗泉镇。
 
在镇内的子来桥附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在练习“盘破门”。老人姓朱,从小习武。只见他身手矫捷,举手投足之间“风生水起”,一套拳练下来,脸色平静如常,完全不像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朱大爷的邻居告诉我,几年前,朱大爷还曾抓住过一个偷相机的小偷。“我们这老镇,大伙儿就像一家人,街坊邻居连架都不吵,哪容得下这些偷鸡摸狗的事?”朱大爷听见邻居讲这些,笑着插嘴说。
 
除了盐和功夫,罗泉古镇在四川民间流传最广的当属“罗泉豆腐”了。四川当地有“罗泉豆腐甲天下”的说法。罗泉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古时候,茶马古道上的商人途径罗泉歇脚时,都爱吃罗泉豆腐。随着盐商们口口相传,罗泉豆腐的美名也就越传越远了。在镇上做了20多年豆腐的王世敦老人说,他家祖祖辈辈都用石磨磨豆腐,如今虽然有了电动磨豆腐机,但老王仍叮嘱女儿小王坚持传统。“用石磨推出的豆腐,才会又细又嫩。”
 
在罗泉镇,用豆腐制作的美食各式各样,其中,“豆腐包子”堪称四川一绝。豆腐包子就是把肉馅夹在豆腐中间进行调味烹饪,吃起来既有豆腐的清爽,也有肉味的鲜香。在罗泉镇古街上,随处可见卖豆腐包子的摊点,卖家守着自家摊位却并不大声吆喝,颇有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怡然自得。豆腐包子物美价廉,不仅本地人喜欢,也常有周边省份的客人特意开车来品尝。
 
黄昏来临,春雨滋润街头,我默默穿梭在罗泉镇的老街之间,用双眼将眼前的景色印入心里。不远处的珠溪河汩汩滔滔,低吟浅唱,不知这“天下第一盐镇”未来是否会繁荣如旧?(文<李贵平)
 
地址:内江市资中县罗泉古镇
 
交通线路:可从成都荷花池客运站乘坐直达罗泉的客车,票价20 -25元。
 
周边景点:罗泉会议会址、罗泉溶洞、绣楼

 
 
(责任编辑:张焱)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