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中宰相家--天师府

 时间:2017-01-04 18:52 来源:中国香港每日电讯新闻社责任编辑:张焱
   从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伊始,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倍受历代帝王推崇,三十六代天师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

                                                                                                                                  天师府

在中国源源不断流传至今的三教中,儒教源于孔孟,是官教,佛教来源于印度,是外来教,真正来自于民间的只有道教。从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伊始,张天师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倍受历代帝王推崇,三十六代天师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明代朱元璋则更对道教恩宠有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而龙虎山天师府的建筑规模是全国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与孔府相媲美的。
 
二零一七年元旦,随着中国江西网组织的“贺岁江西”龙虎山全国媒体行采风团的脚步,香港每日电讯记者(CAN)第二次走进了这座道教名山,由第一次的匆匆过客成为漫步龙虎山的游客,时间的宽松,让来自各地的媒体记者有充分的空间来近距离的触摸这座仙山的一草一木、一亭一观。

今日,美丽的女导游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闻名于世的龙虎山天师府。
 
美女导游告诉我们,龙虎山天师府宋崇宁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有佑六年(1319)重建于上清镇长庆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于今址。占地二万四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府门、仪门、玄坛殿,真武殿、提举署、法篆局、赞教厅、万法宗坛、大堂、家庙、私第(即三省堂)、味腴书屋、敕书阁、观星台、纳凉居、灵芝园、以及厢房廊屋等。
 
明代的建筑大部分已毁于清康熙年间,现存六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间重建和修建的遗物。
 
龙虎山天师府是中国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因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见龙虎而名。为道教最早的发祥地,为天师道教祖庭,并尊为第三十二福地。它是历代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的总署及张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
 
嗣汉天师府之名,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代代相袭,道脉悠长。


                                                     肃穆幽静的天师府

 
龙虎山景观非常独特而神奇,而道教派别正一派天师道就把这里选为修炼的基地,该派的历代天师基本上都在这里生活。所以,龙虎山就被称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在中国道教历史上有一定影响。 从公元3世纪起,正一派的领袖就开始在这里修建道观,宣传教义,发展信徒。到唐朝以后,该派受到官方的扶植和鼓励,他们的领袖从朝廷那里不断得到封号和赏赐。同时,他们的道场也在不断扩大,建筑数量迅速增加由于这里的风光优美,还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和艺术家前来朝拜。1731年清朝政府提供资金,对天师府大规模维修和扩建。 天师府是龙虎山最著名的建筑,历代天师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220,000平方米,规模非常庞大。主要建筑有三仪门、三省堂、万法宗堂等。它不但在道教界有很大影响,而且拥有许多文物古迹,最有名的是由第四十代天师铸造的铜钟,造于公元1351年,重达9999斤。
 
走近天师府这座传说神仙居住的府邸,府门(即头门)天师府头门坐北朝南,临江耸立,巍峨高大,气派非凡。府门宽18.9米,高10.35米,开东西中三扇门。中门正上方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一块,金光夺目。(表明从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以来,历代天师的封号都是世袭的。)前正中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上联“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联“龙虎山中宰相家”。
 
穿过府门,迎面就是仪门,仪门是明清两代官署大门之内的门,既取“有仪可象”之意,又表示“列仪迎送”。甬道指庭院中居中的通道,有“官道”的意思。古代文武官员至此都要下轿、下马,张天师则根据客人的身份在此迎送。
 
正殿正中的财神名叫“赵公明”(亦名赵玄坛),他隐居终南山修道成仙,被封为财神,他被塑造为骑坐黑龙,一手执钢鞭,一手托元宝的形象,率领招财、进宝、利市、纳珍四位童子,世称“五路财神”。赵公明曾经为张道陵天师守护玄坛,所以又称“正一玄坛赵元帅”。大家赶紧顶礼膜拜,祈求财神在新年眷顾。


                                                      天师殿
 
拜完财神,就来到了法箓局,这里原来是明初兴建的两个机构:法箓局和提举署。法箓局,正一派的符箓在此制作、盖印,然后对外销售;提举署,历代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这里是办事机构,2000年修复,现在供奉的是道教中地位较高的九位女神。
 
供斗姥元君,她是众星之母。龙汉年间为周御王爱妃,号“紫光夫人”,生了九个儿子,即天皇大帝、紫徽大帝和北斗七星。斗姥元君的法象全身,即《易经》中“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之义”。
 
二门距头门一百二十步,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现已修复一新。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较头门矮三尺,红墙绿瓦,脊兽腾飞。十二根大木柱设门六扇三道,门上画有秦琼、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金、单雄信六尊像为三对门神。中门上端悬直匾一块,上书“敕灵旨”三个金字(意为天师敕命,告戒鬼魅之意)。前两柱挂有黑底金字抱柱对联,上联“道高龙虎伏”,下联“德重鬼神钦”。
 
相传是南宋高道、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大师与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共同开凿的。灵泉井又名“法水井”,为历代道众饮用及画符所用,有治病强身之功效。台阶上的“二龙戏珠”石雕,称为“丹陛石”,是天师府地位显赫的象征。
 
天师殿原名“三省堂”,语出儒家经典《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历代天师在行为、修养方面深受儒家的影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此殿由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于同治四年(1865)重建,是天师府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修葺,改为天师殿。
 
相传是天师祀奉“狐仙”之所,堂内设有供桌、神台,常明灯等供品神器。狐仙堂有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大致说来,离此不远的云台山有黄白二狐仙,对天师修道贡献良多,自明代以来便悬挂狐仙神像进行祀奉。狐仙传说,全国各地很多,此处即狐山的“总坛”。
 
万法宗坛在元朝时就已建成,明嘉靖五年(1526)重修。因宋、元以来正一派符箓“三山合一”,明朝张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故将茅山上清法坛、閤皂山灵宝玄坛、龙虎山龙虎宗坛、西山净明法坛合并为“万法宗坛”,这里就是“万法宗坛”所在地,所以,这里便是道教祖庭的象征。建有三殿。
 
龙虎山是名闻中外的道教名山,也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溯道教之源,揽漓江之胜,探崖墓之奇“被称为龙虎山三绝”。


                                            天师府内石刻

                                               天师府内的古樟树

                                                          阳光下的天师府走廊

                                                天师府内古樟树

                                             天师府的红墙

 
 

(责任编辑:张焱)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