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带一路 探文博盛会”之兰州印象

 时间:2016-08-27 01:05 来源:中国香港每日电讯新闻社责任编辑:张焱
   在没到过兰州的人的印象里,兰州,这个低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城市,是个荒凉而落后的城市。而只有到过兰州的人,才会真正的认识兰州。兰州,正以自己独有的民族风貌,独有的美丽风情,展现在国人的面前。

                                                                                                                                               远眺兰州

在没到过兰州的人的印象里,兰州,这个低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城市,是个荒凉而落后的城市。而只有到过兰州的人,才会真正的认识兰州。兰州,正以自己独有的民族风貌,独有的美丽风情,展现在国人的面前。兰州,也以自己独有的城市魅力,自己独有的城市文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兰州,又称金城,始建于公元前86年,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金城郡,取“固若金汤”之意,辖13县。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设置兰州总管府,兰州之名始于此。清康熙六年(公元1663年),定为甘肃省省会。1941年设立兰州市。兰州自古在西北就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是我国古代中西贸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业和贸易集散地,也是以前西北重要的“茶马互市”总站。兰州,地处西北要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的兰州曾是 “茶马互市”的著名商埠重镇,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号称“四省通衢”,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
 
这是兰州的简历,从古老中走来的兰州,携带这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步步走进了改革开放的今天的辉煌。如今的兰州,拥有314万人口,管辖着三县五区,在其行政区域内,还建设有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走在兰州的街头,你会发现,在这个大都市里,古老的传统和现代的文明和谐共存。既有新潮一派的时尚女郎;也有素衣素面的道观仙姑,既有酷劲十足的流行小子;也有身批袈裟的藏教僧人。在这个充满神秘的城市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既有热闹的人流,喧嚣的商场,也有清幽的寺院、幽静的道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信仰,有着不同的宗教。但留给人们印象的是:这是一个各民族和谐发展、团结互助的城市。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黄河在这里将城市一分为二,为其增添了不少美丽的景色,在美丽的绿色长廊——滨河路上,有关黄河的各个景点一字排开,沿途可欣赏到众多精美的雕塑,有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当然最著名的就是黄河母亲的雕塑了;还可看到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铁桥、参观白塔山公园和游玩水车园,同时还可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意趣,也可乘坐橡皮筏子在母亲河上漂流。要是傍晚时分,登顶兰山,则可一览市容全景,霓虹闪烁,母亲河穿城而过,尽收眼底。兰州四周是祁连山的绵延之地,四周群山遍布,峰青峦秀,有多处依山而建的森林公园可供游玩。
 
我曾经在兰州工作和生活了八年,也算是比较了解这座城市了,今天,我就从兰州的一面、一筏、一线、一鼓、一园、一桥、一山、一梦开始,为你解读兰州,让你了解兰州。
 

                                                                              兰州牛肉面
牛肉面—香飘四海
 
如果你到兰州来探亲访友。兰州人请你吃的第一顿饭,一定是牛肉面。如果你要离开兰州。也不会忘记请你再吃一碗牛肉面。牛肉面是最具兰州风情的特色食品。兰州人对牛肉面是情有独衷。早上吃。中午吃,晚上还吃。可见牛肉面在兰州人的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兰州清汤牛肉面,是兰州历史悠久、经济实惠、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
 
兰州牛肉面最早始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牛肉面不仅具有牛肉烂软,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柔韧、滑利爽口、汤汁、诸味和谐,香味扑鼻,诱人食欲等特点,而且面条的种类较多,有宽达二指的“大宽”、宽二指的“二宽”、形如草叶的“韭叶”细如丝线的“毛细”、呈三棱条状的“荞麦棱”等八、九种。一碗刚好盛一根面条,这面条不仅光滑爽口,味道鲜美,而且外观也很别致。当地人们描述它是一红、二绿、三白、四黄、五清,即:辣椒油红,汤上漂着鲜绿的香菜和蒜苗,几片白萝卜杂于红绿之中显得纯白,面条光亮透黄,牛肉汤虽系十几种调料配制,但却清如白水。因此,正宗兰州牛肉面的声誉一直延续至今。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悦目色彩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的顾客好评,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 三大中式快餐之一,而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华第一面”。
 
兰州牛肉面是兰州的地方小吃,是兰州的地域文化,兰州牛肉面靠汲取地方人文的土壤,靠大漠隔壁和强烈的紫外线,靠冷风和草灰强碱,靠伊斯兰的信仰和力量,靠这些养分的滋润和脯育。全国各地的牛肉面与之相比,无论是色、形、味都大相径庭,其主要原因就是各地水土差异而造成的牛肉面中各种主辅料成份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国内大部分地区消费者很难吃到真正的“兰州牛肉面”。而兰州牛肉面主要成功技术的汤料只有在兰州才能达到原滋原味。兰州牛肉面,清淡、爽口、实惠、价廉。而且拉伸起来分情万象,令南方人、北方人还是外国人,均感到奇妙无比,不可思议!人们把它视为是面食艺术的表演,实不为过。
 
兰州牛肉面也是在变的。初创的马保子牛肉面是以“一清(汤)二白(面)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碎(牛肉)”而著称的。这种传统的牛肉面的基本风格还在,但内容却已不断地在添减。红红的辣子油已经糊住了整个碗,有的人还要再添,找的似乎就是一种烈性感觉。有的人狠命要添蒜苗香菜,仿佛是为了吃菜而不是吃面,又好象是着意亲近绿色,崇尚自然。不少面馆出现了“加肉”的新品种,名声大的“马子禄”和兰清阁“,传统的清汤肉丁改以方块肉、”优质牛肉面“代之,吃客摩肩接踵,十分壮观。 兰州牛肉面在包装方面的嬗变,更反映了牛肉面向现代化文化的融通靠拢。较为丰富的内涵与日臻完善的形式、吃实惠与吃情调、本真特色与日渐西化,给兰州牛肉面赋予了新的生命。人们已经注意到越平越多的大黑粗碗变成了“唐山”、“景德镇”,一部分店肆添料时用勺儿替代了湿糊糊的“五指抓”。有日益见多的业主把店堂拾掇得明光水亮鉴可照人。新近一二年又有了“金鼎牛肉面“新生代和它的母子连锁店,装修象北京、广州和深圳那些地方的西餐馆,吃法也成了套餐,而价格却依然较为低廉。这种餐馆临街一面大玻璃窗,成了年轻人尤其是情侣们炫耀潇洒,吃氛围、吃情调、吃浪漫的理想场所。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吹起来的交通工具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象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这是兰州令人叹服的民俗文化的遗产。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乘坐皮筏将是一种平生难忘的奇特经历。今天,皮筏作为摆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 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如果有兴致,一番讨价还价后,便可乘皮筏在黄河急流中一游,不过,别忘了穿好救生衣,安全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敢乘坐,至少要在皮筏旁留一个影,别有情趣,也不虚了兰州之行。


                                                    黄河风情线的雕塑


黄河风情线一—条美丽的飘带
 
百里黄河风情线是缠绕在兰州这快美丽土地上的一条美丽的飘带。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廓,树伴流水。全国最大的带状公园——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如今成了兰州精心打造的城市“名片”。
 
1999年,兰州市政府决定在沿黄河带状公园的基础上建设景观长廊。此后,兰州3年投资2.2亿元,整治道路,建设新景观。经过6年多的建设,黄河风情线上已建成了包括黄河音乐喷泉、近水广场、水车园、银滩大桥、香园、龙园等景点。风情线的整个格调力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依托黄河建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廓、树伴流水”的特色园林,被中外游客和兰州市民誉为兰州市的“外滩”。雕塑、草坪、绿树、花坛、闪烁的霓虹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把黄河两岸装扮得风情万种。
 
已建成的黄河新桥、七里河黄河大桥以及小西湖黄河大桥、雁盐黄河大桥,使黄河风情线南北往来更为便利。旖旎多姿的风情线,不仅带动了旅游,也使两岸上百家酒楼、茶肆、咖啡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数十家汽车、药材店铺悄然开张,成了兰州市最红火、最有特色的商业经济带。
至目前,在黄河风情线上已相继建成西游记、水车园、绿色希望、黄河母亲、近水广场、彩色喷泉、中华《龙源》雕塑园、文溯阁与皋兰文庙、丁香园等景点,这些景点像一串明珠点缀在百里长岸。

                                                                                     兰州白塔山

白塔山——神仙起居的天堂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圆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九五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总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山顶的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兰州水车园
 
壮观的兰州水车园 
 
兰州水车园地处滨河中路东段黄河南岸带状公园,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绿色希望";南依西湖公园;北与九洲台,白塔山公园隔河相望,与黄河"白马浪"为邻,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园中之园。
 
一直流淌的黄河,在兰州段放慢脚步,两岸就淤积起了坦荡的沃地,水车高大木轮的吱吱嘎嘎声,就与黄河的嘭嘭嗵嗵声,响彻兰州大地。兰州水车是古老黄的提灌设施。她巧取黄河之水,灌溉农田,为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了各项生产的发展。兰州水车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段续,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任云南道御史。云南多水且用简车灌田,段续回故里后借鉴云南简车致力于水车的创制。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第一轮水车在广武门外黄河北岸制作成功。历经四百余年,段续所创水车日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雄浑粗犷,悠悠旋转,日复一日倒挽河水灌溉万亩良田。至一九五二年,二百五十二轮水车林立黄河两岸,流水欢歌不绝于耳,蔚为壮观,给金城增添了独特风韵。由此,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经过多年的全面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水车公园--兰州水车博览园于2005年10月正式竣工。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博览园。是以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水车园里,黄河奔腾,水车悠悠,渠水蜿蜒,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水车园还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全然都市村庄相貌。如今,兰州大水车制作技艺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


                                                  兰州铁桥


铁桥———从明朝走来的桥
 
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 年改为“中山桥”。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2004年5月。兰州市政府投资500多万。将中山桥封闭维修加固。次后的中山桥告别了近百年的通车历史。成为了一座步行桥和文物桥。也成了兰州的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彪悍的太平鼓
 
太平鼓——它从西北来
 
兰州太平鼓,打击乐器,流行于甘肃兰州等地区。相传由古代答腊鼓演变而来。
 
鼓框杨木制,呈桶形,两面蒙水牛皮。高71、面径38厘米。鼓身涂红或黑色磁漆,粘贴彩绘花篮图案或耍狮舞图案。每年正月至三月农闲时节,人们击鼓伴奏,喜庆歌舞,以祝福丰收年景的到来,故名太平鼓。在年节活动中,由数十人组成太平鼓队,将鼓横挂于腰际,手持五彩长鞭(藤条)演奏,配合舞蹈动作,有跳打、举打、骑打等奏法,列出“普天同庆”、“两军对垒”、“五福临门”、“黄河激浪”等队阵,场面蔚为壮观。皋兰县西岔镇铧尖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子,但却是名扬中外的民间艺术———兰州太平鼓的“发源地”。太平鼓虽不属于铧尖村独有,但该村的太平鼓却相对打得最“正宗”。在铧尖村里,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六岁的小孩,对太平鼓的一些基本打法都很稔熟。
 
兰州永宏太平鼓艺术团已受邀参加2006年元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办的第117届帕萨迪纳玫瑰花车大游行,这是中国民间文化团体首次参加此项国际盛事。 村里人由于从小到大都在太平鼓声的陪伴下长大,对鼓点节奏及打法都很熟练。 逢年过节都要擂太平鼓,村里的老人会在现场指导,村里五六岁以上的孩子或多或少地会擂太平鼓,而七八十岁的老人更是有每天晨练时擂太平鼓的习惯。
 
从“深闺”中走向普及 关于太平鼓的命名向来说法不一,但最为大家认同的说法是:明朝初年,徐达率兵西征,一路攻克庆阳、临洮、兰州,惟有黄河北王保保城(现在黄河铁桥北的金城关)久攻不下,时逢元宵佳节,徐达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将兵器藏于鼓中带进城中,随即里应外合力克顽敌。为了庆祝胜利和祝愿天下永远太平,便将藏兵器的鼓命名为太平鼓。自此以后,擂太平鼓不再局限于春节,只要是碰到节日,铧尖村的村民们都会擂鼓欢庆。 借“亚运”名扬天下 1990年是兰州太平鼓开始转型的分水岭。因为这一年,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将兰州太平鼓定为表演项目,80多名庄稼汉代表兰州参加了那次表演,太平鼓的磅礴气势震撼了世界。 兰州太平鼓被誉为“中华鼓王”。

                                                                                  大梦敦煌

一个美丽的故事——从兰州舞向世界  
 
大梦敦煌:一百年前的一个平常素日,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逯偶然间发现了一个藏满经卷的洞窟,当他从浩如烟海的遗书中打开一幅画卷,一个动人的故事梦一般地展开了……《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该剧以浓烈的笔墨,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绚丽多姿的莫高窟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大气磅礴的千佛壁画,顶天立地的佛头巨塑,都被设计者——舞美设计师巧妙地纳入舞台的布景及天幕之中,其构图之精巧,布局之美妙,加之灯光师灯光设计的别具匠心、服装道具的独特新颖,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大梦敦煌,曾9次晋京演出,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还到澳大利亚等国,为外国朋友进行演出。动人的爱情故事,华丽的民族服装。独特的舞台设计。。。不仅征服了国人。也征服了外国友人的心。
 
这只是我在兰州这座城市里所能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一些兰州的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建设。就好象是打开了一瓶陈年的老酒,只是让您闻到了那浓浓的酒香。只有走进兰州的人。才能真正的来体会她的美丽。她的内涵,也才能真正品尝这飘溢着的浓香陈年老酒。

本文作者:香港每日电讯新闻总监     雪峰

 

 


(责任编辑:张焱)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