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醉美乡村--婺源

 时间:2016-06-29 17:30 来源:中国香港每日电讯新闻社责任编辑:张焱
   婺源县, 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 浙 、皖三省交界处。 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婺源县, 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皖三省交界处。

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镇市,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和古徽州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铜都德兴市。

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婺源徽剧

徽剧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也是闻名全国的一个大剧种。婺源徽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徽剧剧目通俗易懂,声腔艺术雅俗共赏。徽剧传播地域广泛,不仅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地方剧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徽剧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研究很有价值。

婺源徽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清乾隆年间,(老)“庆昇”、“彩庆”、“同庆”、“大阳春”等徽班就先后在婺源搭班演出。嘉庆三年(1798年),当时为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回乡祭祖时,将其父曹文埴创立的“华廉”戏班改为“庆昇”班,并将该戏班带回婺源晓镛。此后陆续有20多个徽剧班社先后在婺源演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号称“京外四大徽班”的“庆升”、“阳春”、“同庆”、“彩庆”徽班。

与此同时,婺源当地也先后组建了不少徽班,并以自己的不同特色向外发展,四处巡回演出。光绪年间,婺源中云村王旺金组建“洪福林班”,演员以婺源人为主,在皖南和江西、浙江毗邻地区演出。此外,“梓坞班”、“仙舞台”、“王和福”、“新阳春”、“新鸿春”等班社,在安徽、江西和浙江一带演出、扩展。

20世纪40年代,因农村经济衰落,婺源乡间的徽班先后解散,徽班艺人一部分组织串堂班,一部分改行务农,农闲节庆进行业余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重新成立婺源徽剧团,经过抢救、挖掘、整理,婺源徽剧重获新生。1958年,婺源徽剧团以传统徽剧《水淹七军》、《金得山拿虎》、《扈家庄》、《百花赠剑》参加江西省戏剧会演。1959年又以传统徽剧《汾河湾》参加古老剧种赴京汇报演出,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2006年,婺源徽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傩舞 

傩舞是远古时期举行“驱鬼逐疫”祭祀仪式时跳的一种舞蹈。它源于原始巫舞,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又称“舞鬼戏”。在古代人们用傩舞来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们相信表演傩舞能够保护自己的村庄,能够让村里户户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每年的春节期间以及重要的节日,婺源都会表演傩舞。婺源傩舞主要分布在中云镇坑头村,镇头镇游山村,许村镇汾水村,秋口镇长径村、李坑村、金竹坑村,江湾镇江湾村、古蜀地村、粟木坑村,段莘乡庆源村,沱川乡理坑村、溪头村等地。其中秋口长径村和段莘乡庆源村两处的节目最丰富,表演最精彩,保留较完整。

婺源傩舞不仅流传广,而且所表演的节目内容也相当丰富,据调查有傩班10多个,节目100余个,不同名称节目60余个,其中既有原始的表现迎神逐驱鬼的《搭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刘海戏金蟾》、《丞相操兵》、《关公磨刀》,模拟动物习性的《舞仙鹤》、《双猴捉虱》,还有一些表现嬉戏玩耍和棍棒对打的《单棒》、《双棒》、《舞小鬼》及模仿农耕狩猎动作的《耕田》、《捉鸟》等等。

婺源傩舞,曾于1953年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86年以来,婺源傩舞资料先后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中华舞蹈志·江西卷》及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国汉民族的仮面剧》等专著。2005年傩舞节目《追王》、《孟姜女送寒衣》、《丞相操兵》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中外傩艺术展演”,分别荣获“金奖”和“优秀表演奖”,2006年婺源傩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艺术主要附着于徽州“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石牌坊)身上,为砖、石、木三种民间雕刻艺术的总称。

婺源“三雕”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达于鼎盛。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主要有四:一是徽商的兴盛;二是徽州文风鼎盛;三是封建住宅等级制,使富而不贵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装饰上不得不有所顾忌;四是徽州“邑中多巧艺”,明清时徽州百工竞技,会使出浑身解数,巧夺天工,为三雕艺术的辉煌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与机遇。

“三雕”艺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明清建筑的装饰部件和家居用具等各个方面,且融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为一体,互为连缀,相得益彰。但三雕艺术有别于绘画艺术,其表现形式要求以“刀”代笔,立足于一个“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构思时,要对造型构图方法、技巧以及视觉效果等做全盘考虑。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可分层次运刀,最后将整体的构图化为简略而又不失局部细致入微的刻画。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和线刻等来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纤细,或粗犷,或严谨,或奔放。

2006年,婺源“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歙砚

歙砚,因砚石产于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而又名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唐代,婺源属歙州,因以州名物而习惯称歙砚。

龙尾砚石质优良,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觳里,金声而玉德”之特点,为历代所推崇。苏东坡为求得龙尾砚曾写下了赞誉有加的《龙尾砚歌》,黄庭坚在其《砚山行》中留下了“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的感叹,蔡襄更是由衷发出了“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的感慨。龙尾砚天然纹理美观多样,有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银晕、龙鳞、玉带、豆斑等数十个品种。

如今,婺源制砚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汲取书画、金石、石雕等艺术门类的营养,生产出更具文化意蕴,同时也更具现代审美意识的砚台,被当代书画家誉为“砚国明珠”。

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已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婺源江亮根同志为国家级歙砚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

此外,婺源茶艺、婺源文化空间、婺源抬阁、婺源豆腐架、婺源灯彩、婺源纸伞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江岭景区,位于婺源县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总面积38平方公里,每当春暖花开时,置身于江岭万亩梯田中,黄灿灿的油菜花与远山、近水、粉墙、黛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在这里您可以尽情的释放,让心灵自由飞翔。

这是婺源田园风光的代表。从江岭开始,公路始终在山间盘旋,从江岭向下看,只见层层梯田,曲折的线条,山谷盆地中的小河,河边聚集的三、四个村庄,四周围绕着青山,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婺源农村风光画卷。当你站在山头俯视山下层层梯田,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高低错落,壮丽雄齐,水面和蓝天交相辉映,如诗如画般在画图里点缀着一小撮粉墙黛瓦,分外可亲。

香港著名的摄影家陈复礼曾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天上人间》获得了国际摄影大赛金奖,并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



       婺源江湾景区

江湾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部,距婺源县城28公里,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属于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景区,是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湾文风鼎盛、群贤辈出,由宋至清孕育出状元、进士、与官宦38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库全书》。村中还保存尚好的御史府宅、中宪第等明清时期官邸,又有徽派民居滕家老屋、培心堂等,以及徽派商宅,及2003年重修的萧江宗祠,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江湾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清同治年间户部主事江桂高的敦崇堂、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的三省堂、古私塾德庆堂、富商江仁庆古宅、"一府六院"遗址,还有许多古井、古亭、古桥,处处透析着古徽州文化的神韵。特别是那栋清代徽商建筑培心堂,具有徽州民居典型的三开多进制特征:前进店面,中间住宅,后进厨房。培心堂门楣上书"乐山安宅",取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表现了徽商"仁心为质"的经商道德理念。穿过门厅,是一个正方形的小院,小院南墙下是一道端庄秀雅的砖雕石库门楼,桃、荷、菊、梅,渔、樵、耕、读,雀、鹿、蝠、寿等砖雕图案,栩栩如生,中间的"拱宸萃庆"四字寓意深邃。正厅宽阔高大,横排三间,中为正厅,侧为卧室。正厅前有天井,东墙开有花窗,上方悬挂"培心堂"匾,两旁木柱挂着楹联:"千古文章传性道,一堂友孝乐天伦","泉水温随时令转,庭花笑引客人来"。置身其中,令人倍感幽静、典雅。

江湾人引以为骄傲的是后龙山,他们把本族的人丁兴旺、英贤辈出归功于后龙山的龙脉好,这种风水观念自然不足为信。但江湾人在此观念的作用下,创造了一个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典范。自古以来,江湾人不准任何人动后龙山上一草一木,古有"杀子封山"的典故。"杀子封山",说的是十八世祖江绍武治理江湾铁面无私,他儿子违规到后龙山砍柴,被护林人捉住,为杀一儆百,他将儿子帮起游街示众,并将其处死。从此以后数百年间再没有人敢上后龙山砍柴。后龙山的植被由此保护得十分完好。如今走进后龙山,就如同走进了原始森林,满山古木,遮天蔽日,给依山而建的江湾古村增添了不少神韵。

江湾景区内山水环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凡鼎盛。绿茶、雪梨久负盛名。还孕育出了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明代隆庆年间户部侍郎江一麟.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著述多达88种,任七品以上仕宦者有25人,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还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还有东和门、水坝井等公共建筑物,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婺源思溪延村

整个村落以明清古建筑为主,村落内以青石板铺地,古建群 背靠青山,面临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绿地,村庄与秀水青山的 优雅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现有172户,667人,占地约8.6公顷。有古民居156幢,其中明代 建筑5幢,清代建筑80余幢,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6000平方 米。古民居大多粉墙黛瓦。

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朴素 淡雅的美感。从远处看这些古民居,在外观上是大面积空白的一 片粉墙,粉墙上嵌有几个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体与局部 、面与点的对比效果,体现"道法自然"的意蕴,里外墙着重采 用了马头墙、山墙的建筑造型,尤其是马头墙屋檐角飞翘,在蔚 蓝的天际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 律美。思溪民居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屋里都有天井,商业文化在天井建筑中得到完美体现。

在婺源,官宅与商宅的建筑有所不同,官宅讲究气魄,商宅注重财运。延村的古建筑处处体 现着商人的这种祈祷。 根据《婺源县地名志》和宗谱等史料记载,据相关史料记载,延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1085),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 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

村名原称"延川",是因为村落面 临川流不息的清溪,乡民以期后代子孙绵延百世,故名。后来,延川才慢慢地被人们俗称为"延 村"。村内至今较为完整地保存着56幢清代商人建造的古民居。被誉为"清代商宅群"。当时, 婺源属徽洲管辖,作为古徽商队伍中一支劲旅的婺源人(主要是茶商和木商),纷纷把当地盛产 的茶叶和木材运销到外地经营。 他们经商致富后,又纷纷把白花花的银子寄回来买田造屋,以此来光耀祖宗。




        婺源卧龙谷景区

位于江西省上饶地区婺源县,大鄣山,亦称"三天子鄣",地处皖赣边界,婺源的北部屏障,属黄山余脉 。清代诗人汪循《登大鄣山》诗云:"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这里也是"吴楚分源"的屋脊,是鄱阳湖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岭。这里群山环抱,山峰林立,森林覆盖率高达 90.7% ,山峰标高 800―1600 米,主峰擂鼓尖海拔 1629.8 米,巍峨雄伟,俯瞰平川,是县内最高的山峰。现已开放的鄣山大峡谷――卧龙谷,是一处景观价值独特,完全原始风貌的高山峡谷景区,是一处金庸笔下的人间美景世外桃源·.....
 

卧龙谷,号称“江南第一奇谷”,它以雄、险、奇、秀而著称。雄:峡谷长3公里河段,天然落差730米,急流汹涌,轰鸣震谷;险:峡谷深切,切割度500-1000米,最大坡度达80多度,峡谷幽深,危崖峭壁;奇:谷内瀑布众多,千丈瀑从落差193米高处的悬崖绝壁凌空倾泻,属“国内第二高瀑”;秀:奔泻的清泉,穿行于岩石之间,悬垂流蚀,形成深潭、彩池,宛若银钱串珠,阳光照射,七彩交织,水动石变,相应成辉,呈现一幅幅美妙动感的画面。

卧龙谷里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秋季红枫尽染,冬季冰雕玉砌,景区四季变换不同的色彩,而高山峡谷里更是瀑布成群,飞龙吐玉;彩池连环、相映交辉,整个景区类似九寨沟海子的彩池何止成千上万,就这样,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白色的瀑布、彩色的深潭构成一幅天 然泼墨山水画......

大鄣山保存着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景区内气候凉爽湿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这里由于地质年代悠久,水资源丰富,加之地貌独特饿,纯然超尘净地。首期开发卧龙谷设计了轻松休闲的游步栈道,朴拙的茅舍、古雅的茶亭、精巧的石屋点缀其间,那么贴近生活、贴近人文。深度开发大鄣山自然风景区将是一个集观光旅游,寻古访幽避暑休闲,攀岩溜索,康体竞技为一体充满山野情趣的生态乐园。勘称都市人魂牵梦萦的乐土圣境......

       江西婺源,醉美的中国乡村,油画一样的田园丹青,在等待着你的到来!!

       本文作者:香港每日电讯    雪峰    

 

(责任编辑:张焱)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