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桑梓情深

 时间:2016-05-26 17:22 来源:中国香港每日电讯新闻社责任编辑:张焱
   甘肃省中医院原副院长、甘肃省名中医唐士诚 他是一名医生,他视病人如亲人,不远百里骑单车出诊;他急病人之所急,为贫困患者垫付住院费;他为祖国争光彩,用一枚小小银针在马达加斯加将中国的传统针灸术发扬光大!

                               甘肃省中医院原副院长、甘肃省名中医唐士诚


他是一名医生,他视病人如亲人,不远百里骑单车出诊;他急病人之所急,为贫困患者垫付住院费;他为祖国争光彩,用一枚小小银针在马达加斯加将中国的传统针灸术发扬光大!
 
他以《内经》《伤寒》为指引,饱读医学典籍,深入探索钻研,勇攀医学高峰,最终取得丰硕成果,为祖国的医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甘肃省政府授予至高殊荣——“甘肃省名中医”称号。
   
他的心里始终爱心满满,30名失学儿童让他时时心牵;他为家乡教育多方奔走,引资修建4所希望学校可谓功德无量,“甘肃省十大公益之星”称号名副其实!   
    
他为家族事业倾注心血,积极筹建宗亲平台,大力倡导编修族谱,不计得失捐资捐物,率先垂范不遗余力,永远都是年青族人们学习的榜样!      
   
他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使患者们为他由衷点赞;他钻研医学的突出成就,使他在业界功成名就;他热心公益的动人事迹,在乡里乡亲间广为流传;他不忘故土的高尚情怀,在家族宗亲间人人称道。他就是甘肃省中医院原党委委员、业务院长,荣获甘肃省首届“十大公益之星”和“甘肃省名中医”称号的唐士诚先生。从医五十余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大爱浓情之歌。
 
大医博爱: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大医精诚》有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作为一名医生,唐士诚从医五十多年,在自己的岗位上潜心钻研业务、全力医治患者,用自己的精湛医术和慈心大爱,赢得了医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
   
在他行医的五十多年间,经他医治的患者无数,但都对他的慈心大爱充满了感激和由衷的敬意 。    
   
据唐汪川一名与其相熟的乡亲介绍,凡是唐汪川乡亲来访,他都会嘘寒问暖、热情接待,尤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乡亲,他更是无私帮助,关爱有加。    
   
早在1972年,一位唐汪川老家的乡亲身患重病来兰州医治,可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远远不够支付医药费用。为了让老乡能进行治疗,他立刻为这名患者垫付了医药费170元。在那个平均月薪不到50元的年代,170元可是好几个月的工资收入,一下子能舍得拿出这么多钱来,足以见得他是一个大义大德之人。可不幸的是,这名老乡得了不治之症,终因医治无效而撒手人寰。
   
住院时就贫病交加,病逝后使原本经济状况就捉襟见肘的这位已故乡亲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其贫寒的家境再次牵动了唐士诚的心,他不但用自己的工资为其支付了住院费用,还出钱为其操办了后事。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医务工作者,他当时的工资收入也并不高,可面对贫困无助的患者,他依然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唐士诚从医的五十多年间,像这样仗义疏财、救苦救难的事对他而言,可谓不计其数。而每次遇到这种经济十分困难、需要帮助的患者,他都会不由自主的动恻隐之心,尽其全力去帮助。           
    
在他的从医生涯中,除了扶贫救困、切实为病人解除病痛,其实在行医过程中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头。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一位西固下川村的患者家属一大清早就来请唐士诚看病。那时,公交客运还没有现在这样便捷,为不耽搁病情,他顶着30多度的高温日晒,与其挚友两人骑自行车从兰州出发,途经西固城,直奔下川村。约摸40公里的路程,他一路快马加鞭,楞是两个小时到达了目的地。    
   
来不及擦把汗、喝口水,他马上为病人诊断、施治。经诊断,该患者所患病症为“重症结核性腹膜炎”,因当地医院无法医治,建议其回家休息。多家医疗机构其实已经为她的病下了不治之判,作为病人和家属,早已对治疗不抱希望。唐士诚经过仔细查体,认为病人尚有希望,不能轻易放弃治疗。他一边开药方,一边安慰病人,要她打起精神、树立信心、配合治疗,相信自己的病一定能治好。    
   
时过半月,他再一次骑单车为病人复诊。当他进入患者家门时,第一眼就看到半月前还卧床不起的病人,竟拄着拐杖在宅院里慢慢走动。经过唐医生的精心治疗,这位患者从最初无人收治时的重症,终于一天天走向康复,如今该患者已年近八旬,仍然健在,而唐士诚的“神医”之名,也从此在坊间流传开来。人们在赞颂他精湛医术的同时,也为他不辞辛苦、心系患者的医风医德所深深打动。    
    
由于业务精良、成绩突出,1975年唐士诚被选拔抽调做援外医疗工作,参加了甘肃省首批援助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医疗队。在援外医疗工作中,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50度以上高温炎热,兢兢业业为患者服务。    
   
这期间,他充分发挥祖国医学针灸的独特疗效,治好了许多久治不愈的病症,还让马达加斯加一位偏瘫的县长脱离拐杖站了起来。这一奇迹般的疗效,立刻在马达加斯加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间,该国各大主流媒体《中央日报》等竞相报道,中国神医用一枚银针治好顽疾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为了当时在马国上下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    
   
唐士诚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不但为他的援外工作获得了高分和赞誉,同时也为祖国赢得了无比的自豪和荣耀!作为一名医生,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堪称医务人员的楷模。他用平常却不平凡的工作行动,践行了大医风范和匠心精神。 


                                 走在乡村的医生  (资料图片  图文无关)
   
实至名归:获称甘肃省名中医     
    
对于自己热爱和追求的医学事业,唐士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饱读《内经》《伤寒》等著名中医典籍,获得了深厚的中医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使他的临床经验更加丰富,也为他后来的研究、教学、立著、临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唐士诚以优异的成绩从兰州大学医疗系毕业,被分配到甘肃省中医院工作。1965年3月至1968年3月,他脱产参加了甘肃省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中医三年毕业。1980年6月,他担任内科副主任;1981年6月,出任甘肃省中医院业务副院长,直至2000年6月退休。    
   
在甘肃省中医院任职工作期间,自1983年6月至2000年6月,唐士诚连任医院五届班子党委委员及业务副院长。这得益于他精湛的业务技能,也更凸显出他出色的业务管理水平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2000年退休后的唐士诚,退而不休,并未赋闲。他始终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执着地活跃在医学研究、教学、临床、科普推广的前沿阵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医几十载,经他亲自参与编写的医学著作就有3部,在国内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20余篇专业论文还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广泛交流。1996年,他撰写的《老年性困惑及其房室养生》一文,一经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立刻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并于同年在中国传统医学学术交流大会上摘得学术论文金奖。    
   
为了使其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得以系统全面的传承,在2012年与2014年两年间,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了《唐士诚学术及临床经验集》与《唐士诚学术杂论及临床经验集》两部专著,在省内外医学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和一致好评。2015年4月,他亲自指导大女儿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唐致霞,编写完成了近百万字的《中医特色治疗精粹》一稿并出版发行。    
   
由于唐士诚在医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作出的巨大贡献,2004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甘肃省名中医”的称号。   
   
如今,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奋斗在临床一线,每天在兰州济生中医药研究所坐诊,为来自省内外的患者服务。记者多次前往他的诊所,都能看到许多患者在排队候诊。这里有兰州市区的患者,也有甘肃省内其他地区的病人,甚至还有青海、宁夏、新疆、福建等地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倾心教育:引资捐建希望小学  
   
唐士诚,既是一位在省内外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医学专家,也是一位故土情深、扶贫助教的热心公益人士。盘点他对教育公益事业的巨大付出,这里不得不说关于四所希望学校的故事。    
   
1995年,他来到老家唐汪川,看到老家的面貌依然没有大的变化,这里经济发展缓慢,老家的人们依然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尤其是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只能辍学在家。这一现实情景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和力量为家乡群众做点实事。    
   
于是,他再度踏上家乡的土地,深入失学儿童家庭,探访当地学校,摸清了这里失学儿童的现状和原因,并收集整理出一份30人的失学儿童名单。同时他还了解到,部分学校因年久失修,教室和围墙损坏严重,已经成为危房,必须及时改造。此外,课桌、板凳也缺胳膊少腿,已经不能满足日常学习需求。   
   
回到兰州后,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家乡的孩子们不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那将来振兴家乡发展岂不成了一句空话!为了给失学儿童们筹措助学基金,他多方奔走呼吁,动员亲戚朋友,最终筹得资金,顺利解决了30名失学儿童的上学问题。
    
然而,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这些失学儿童上不起学的问题,与之相比,重新修缮破旧的危房校舍,解决更多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则更是迫在眉睫的大事。鉴于此,唐士诚积极协助唐汪三合学校,联合临夏州与东乡县教育部门,共同向甘肃省教委成功申请专项拨款37万元。  
   
2002—2003年间,他又与兰州市佛教协会多次接洽,由该协会理应法师推荐,从香港佛学会戒晟法师处获得善款31万元。   
   
经过唐士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不懈努力,建校资金终于得到落实。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了临洮红旗乡石家窑合莲希望小学、临洮何家山克兔普照希望小学、临洮上营普照希望小学和唐汪三合康泰希望小学。
   
四所希望小学的建成,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办学的热情,也圆了当地孩子们读书的梦想。为了表彰唐士诚助学建校的功绩,2004年4月,东乡县委、县政府向他颁发了“身居金城  情系家乡,热心公益事业成绩显著”的荣誉证书,同时还赠送了“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牌匾。为了表达对他热心公益、引资助学的敬意,临洮县委也为其赠送了上书“引资助教,心系家乡;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赞语的牌匾。2002年10月,临洮县委、县政府为他颁发了“扶贫助教,心系家乡;引资建校,功绩卓著”的牌匾。出于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特殊贡献,东乡县政府还特聘他为唐汪镇三合学校名誉校长。      
   
唐士诚扶贫助学、引资建校的事迹在家乡唐汪川,乃至整个临夏、临洮以及兰州各地,可谓家喻户晓,人皆尽知。大家都说,没有唐士诚的大爱善举,哪来的四所希望小学?还不知道孩子们上学会是个什么样呢!时至今日,唐汪老家的人们说到唐士诚时,对他当年引资建校的事仍念念不忘,言语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唐士诚扶贫助学、引资建校的事同样也引起了省城各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2002年,他被列为“甘肃省首届十大公益之星”候选人,同年11月22日,兰州晨报以《唐士诚:故土桑梓情难了》为题,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全面报道。
   
2003年1月消息传来:经甘肃省慈善总会、甘肃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等7家单位严格评选,他被评为“甘肃省首届十大公益之星”。    
 
桑梓情深:全力推动家族事业 
   
一个人,在单位内部受人敬重,在社会上美名传颂,而在家族里又德高望重,那他必然是一个性情宽厚、讲求大局、甘愿付出、不图回报之人,而唐士诚就是这样一位为家族事业尽心尽力、为编修族谱带头捐资、为宗亲族人服务奉献的人。       
   
事情还得从2014年3月13日这天说起。    
   
这一天,中华唐氏宗亲会甘肃临夏唐汪川分会筹备会在兰州召开。下午1时许,参会人员陆续到达开会地点大唐宫。大家一边品茶,一边聊天。这时,一名身材魁梧、身着一袭白色西服的老人步履矫健地迈入会场,在场的人都纷纷起身,向老人点头致意,握手问好。
   
看得出,这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敬重的老人,他就是甘肃省中医院原副院长唐士诚。他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与人寒暄,显得慈祥亲切、平易近人,仿佛就在自己家中与客人聊天一般。      
   
在场的宗亲都知道,老院长已八十高龄,从甘肃省中医院退休后,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华林山,创办了兰州济生中医药研究所,同时还开办了仕诚中西医诊所。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乐观豁达,做事还像年青人一样精力充沛、热情饱满。这一点,令在场的晚辈们赞叹不止,却又自愧不如。 
   
在当天的筹备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为成立宗亲会献计献策。老院长作为在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也积极出谋划策。他指出,天下唐人是一家,而唐汪川唐氏又是一个族源清晰、字辈分明的独立支系。今天,大家能坐在一起共襄族事,说明唐汪川唐氏是敬祖敬贤、团结一致的,分会的成立一定能够更加凝聚力量和人心,一定能够推动家族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在会后举办的晚宴上,大家谈笑风生,气氛和谐而雅致,老人家酒过三巡后诗兴大发,现场为宗亲们背诵了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他声音洪亮、顿挫有致、气势如虹、一字不错的朗诵,为晚宴增添了不少情趣,也赢得了宗亲们热烈与钦佩的掌声。就在此次筹备会捐资时,唐士诚老院长率先捐出了两千元,为后来的修谱筹资带了一个好头。 
   
2014年3月18日,中华唐氏宗亲会甘肃临夏唐汪川分会成立大会在唐汪川举行,唐士诚专程从省城兰州来参加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经分会全体会员表决通过,他被高票推举为唐汪川分会名誉会长。在当天的修谱募捐现场,他再次带头捐出善款一万元,得到了宗亲们的高度赞许。这既是对宗亲会工作的大力支持,也是对编修族谱的充分肯定。    
   
宗亲会成立后,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为宗亲族人服务。每一次宗亲会议事,都会盛邀唐士诚莅临指导,而他每次也都会准时参会。宗亲会成立近两年时间来,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在编修唐氏族谱的工作中,他带头募资,仅唐汪川照壁山家谱募资时,他就以个人名义慷慨出资一万元,有力推动了家谱编修的进度,也有效保障了家谱的编印出版。2015年8月,在中华唐氏宗亲会甘宁青分会在兰州召开的会议上,他再次被推举为该分会名誉会长。
    
对于他力推宗亲修谱一事,许多人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但对唐士诚而言,他觉得自己身为唐氏后裔,理应感念祖德,承前启后,为家族做点事情。至于修谱,他认为这是一件本族大事,功德无量,他愿意带头支持,希望大家合力而为,新的族谱肯定会按既定时间出版。    
    
其实,这所有的付出对唐士诚而言,既无名利可图,也无任何回报,一切都缘于他的故土桑梓之情,缘于他对祖上的感念之情。他只希望家族兴盛,门庭光耀,大家将生活过好,后辈们光宗耀祖。他曾引用“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成”之句来教导晚辈们,他经常强调:“作为唐氏后裔,一定要牢记祖训,感恩戴德,让家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在唐汪川照壁山老家,这种为感恩先祖而举办的祭祀活动已持续近600年,这也成为了唐氏族人们的一项传统。虽然老庄清明祭祖年年有之,但因规模不大,引不起更多唐氏后裔对祭祖的关注与参与。因此,在2016年清明前夕,他就提前与宗亲会联系,想以唐汪川宗亲分会的名义,搞一场相对正式且有规模的祭祖活动。对于他的提议,宗亲会表示赞同,并由该会秘书长唐致学协助策划,共同完成。    
    
在唐士诚的悉心指导与亲自参与下,设计了一条16米长的祭祖主旨横幅,一面上书“中华唐氏宗亲会甘肃临夏唐汪川分会”的大旗,十二面上书“唐汪川”字样的小旗,所有旗面上都印有唐氏图腾的徽标。         
   
2016年4月4日这一天,时届清明,来自唐汪本地和兰州、永靖、临夏等地的近500名唐汪川唐氏后裔齐聚唐汪老庄照壁山,列果陈香,焚烧冥金,叩拜礼贊,共祭祖陵。    
    
在祖陵老坟滩,鞭炮齐鸣,香烟袅袅,人声鼎沸。由唐士诚代表唐汪川分会敬献的一面祭祖会旗和十二面小旗在老坟滩迎风招展,尽显祭祖之盛大和唐氏宗亲们不忘始祖福泽佑护、感激先辈养育教诲、常念先祖恩德永垂的孝意。    
   
上午10时,主持人宣布祭祖仪式开始后,唐士诚头戴红帽,身着唐服,肩披绶带,手捧祭文,神情肃穆,以唐汪川分会名誉会长的身份,虔诚地宣读了清明祭祖祭文。   
   
通过这次祭祖活动,唐氏后裔们将更加凝心聚力,更加团结奋发。而对一个离开故土却故乡情深的老人而言,他的心却从未离开过家乡这片热土。他站在家乡的牛心山上,远眺群山洮河,近观红塔村落,初春的唐汪川杨柳吐绿、杏花芬芳,远来的游人在峡口拱北徜徉,农田里人们正在播种……唐汪大地春潮涌动,一片盎然之景!   
    
如今,家乡人民奋发图强,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那种先前的贫困落后已一去不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于先祖的感念,对于故土的情怀,对于家族的发展,在他心中又有了新的构想。一卷蓝图,正在他的心中渐渐展开……      
   
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他扶弱济困、大医精诚、故土桑梓的情怀没有变化!我们衷心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春晖永绽,福如东海!
 
本文作者:香港每日电讯记者   唐陟

 
 
(责任编辑:张焱)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