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不过是这世间的租客

 时间:2016-02-14 12:54 来源:蓝晓潸责任编辑:张焱
   有一年跟不在一个学校读高中的闺蜜交换写随笔写心情的本子,彼此写了些什么大抵都模糊了。但唯有她重笔写下的一句话记得尤为清晰。她说:哪怕我们靠得再近,也还是会孤独。

有一年跟不在一个学校读高中的闺蜜交换写随笔写心情的本子,彼此写了些什么大抵都模糊了。但唯有她重笔写下的一句话记得尤为清晰。她说:哪怕我们靠得再近,也还是会孤独。

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时代起,“孤独”这个词一直伴随着左右。在喧闹的人群中孤独、一个人吃饭时的孤独、阅读时的孤独、倾听时的孤独....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论述了很多种孤独,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读之的感同身受。

觉得自己如同漂浮在大海中的一点浮萍,想要努力靠岸,却始终只能在浩渺的寂静中沉浮。

最近读《孤独是生命的礼物》,看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在红尘俗世中孤独伫立,不免又将自己带入到了孤独的情境里。

说这本书是各人在论述孤独有些牵强,孤独大概只是本书的一根看不见的线,然后将世间百态捆绑纳入到了这本集子里。

纳兰妙殊从自我的租房体验出发谈及古今中外租房买房的困境让人看到整个尘世的沧桑。被束缚被捆绑,以及那些人性中的容易被忽略的污点。文字生动,读起来一气呵成,很是喜欢。甚至一度让人沉入思考,到底人生在世房子重要,还是随心生活重要?

陈忠实回忆儿时的白鹿原,让人一下子回到几十年前的黄土高原里去了。也让我忆起儿时的故乡来,虽然两地风马牛不相及,时间间隔也比较久远,但这怀念的心境想来是一样的。怅惘又无奈。

塞壬的《悲迓》是对楚剧的一曲挽怀的悲歌,同时又对这尘世带着那么一丝的失望。奔波在外忘了故乡,也改变了很多的故乡人。但如同所有流逝的时间一样,对流逝的文化无能为力的同时对渐变的人心也更加无可奈何。

冯骥才的《面包与煎饼》写旅行的见闻,巴黎的方方面面在他的笔下生动起来,谈及文化的诧异,城市的区别,人与人的不同,多少带着点怅然,就是有一股“他国什么都好,你国怎么各种不如意”之感。 “中国北京,还有一些古城和古村,其原始的规划布局也都曾想着它的永久。面对未来才会有大手笔。”写完这句以后,他又对现代中国城市批判起来,倒是蛮认同他的观点,并不是什么都是别人家的好,只是我们只顾着往前走,把很多好的东西丢弃了。

这些发表在各种杂志上的散文,谈及故乡、现状、旅行、青春、爱与孤独,在世间修行的种种,透过笔尖展现出来,多的是无奈、叹息。

《租客》里,纳兰妙殊说“想要在人群中你反向行走,终究是行不通的。你将面朝来世的方向,身不由己地倒退着步子,被推推撞撞地跟着众人走向同一个方向。你终将一点一点变成你曾厌恶的那种人。”真是莫大的讽刺。

连生死都不过是微末,孤独也是可以对抗的。蒋勋说:孤独没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而我们来走这么一遭,想着在世界找一块土安生立命,不也就是个租客么?你有房子也好,无房子也罢,你悲你喜,你爱一个人恨一个人,都敌不过时间的洪流。最终还要归于尘土,汲汲营营一世倒不知道图的是什么。

(责任编辑:张焱)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