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庐山天下悠 名山因你而不同全国媒体九江行的媒体记者,冒雨来到了庐山东林寺,冒雨拜访这座久负盛名的寺院。东林寺的一位大师,亲自为我们做导游和讲解。

庐山东林寺山门
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庐山天下悠 名山因你而不同”全国媒体九江行的媒体记者,冒雨来到了庐山东林寺,冒雨拜访这座久负盛名的寺院。东林寺的一位大师,亲自为我们做导游和讲解。
这位大师目光清澈,面容安静,普通话浑厚而标准,听他的讲解,就知道面前的这位大和尚,是一位对佛学有着深厚研究、潜心修行的大师,他引经据典,用略带磁性的声音,平静缓和的为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述着东林寺的一切。
大和尚告诉我们,东林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这个位置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 50公里。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带着我们参观的大和尚望着寺院感慨万千: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至2014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
东林寺净土苑规划伊始,便是以自然景观控制性规划为前提进行设计的。核心景观大佛坐落的位置,整个苑区中轴线走向,主要建筑规模、建筑标高等都基本保持了原控制性规划设计意向要求。
苑区建筑采用中国古代山林建筑群经典的空间层次布局方式,使整个东林净土苑依山就势,将中轴线规划为山门殿(暨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拜佛台、接引桥、大佛台等数个区域,精心规划为三圣殿、拜佛台、大佛台等七个苑区。苑区空间开合有致,相得益彰。其间以钟鼓楼、登山阶梯、服务区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既错落又呼应的空间整体。朝礼之路由缓渐陡,其间有虹桥飞跨,衔山接路。至宽阔的礼佛台前。
大雄宝殿区全长有180米,左右有配殿分两个区域展开。一是以佛舍利塔为中心。周边有连廊与过殿,塔中供奉佛的真身舍利,供信众绕塔供养修行,瞻拜舍利,缅怀佛的功德,生起念佛的善根。二是大雄宝殿与配殿相连的区域。大殿为重檐庑殿,殿身深七间,平面为九间,是中轴线上规模最大的殿堂。大雄宝殿殿后直对登山台阶,台阶起伏延伸。其间设置亭台,既可驻足歇息,又可凭栏望远,可获于庐山之外方识其真面目之悦。

东林寺大雄宝殿
走在东林寺院的回廊,大和尚向我们讲起了东林寺的历史。
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光禄卿浔阳陶范为慧永法师建西林寺。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慧远大师践约来庐山拟偕慧永法师往广东罗浮山潜修,途经浔阳,见庐山清静足以息心,留住龙泉精舍,后移居西林。
太元九年(384年),桓伊任江州刺史,接受慧永提议,为慧远建东林寺。
太元十一年(386年),东林寺建成,慧远自此居东林寺。
太元十七年(392年),慧远以禅经律藏多未俱,乃派遣弟子法净、法领去西域求法,后取回不少梵本经典。七月二十八日,慧远与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共期往生西方,令刘遗民撰《发愿文》。
昙摩流支来关中,慧远派弟子致书祈请翻译《十诵律》原未译完部分。慧远致书鸠摩罗什,问大乘要义,鸠摩罗什一一作答。
义熙六年(410年),罽宾禅师佛驮跋陀罗入庐山,受慧远之请,译出《修行方便禅经》,慧远作序绍介赞扬。
义熙十二年(416年),慧远在东林寺往生。浔阳太守阮侃为造墓,谢灵运造碑文,宗炳立碑寺门。
梁太清中(547-549年),重开甘露戒坛,袭用慧远讲《金光明经》于林间之传戒法式。
隋开皇十二至十五年间(592--595年),天台宗智顗大师息迹东林,应寺僧之请,作书与晋王杨广(即隋炀帝)请"永禁公私停泊",以利僧聚静修。杨广如其请,付有司颁命执行。
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游东林寺,并题"聪明泉"碑。

大雄宝殿里做功课的东林僧侣
唐太和九年(835年),白居易以其文集六十卷藏于东林经藏中。其后复送文集后十卷及香山居士像于寺。
保大十二年(954年),敕建驮跋陀罗舍利塔,彭滨作记。其后南唐李主铸铁罗汉五百尊送东林寺,寺僧造阁以供奉之。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神宗诏升东林为禅寺,南昌太守王韶请常总为东林住持。
元丰三年(1080年),大画家李公麟(号龙眠)为东林绘制《十八高贤图》。
元丰七年(1084年),常总陪同大文学家苏轼、黄庭坚游览东林胜迹,苏轼写下《宿东林寺呈总禅师》绝句。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民族英雄岳飞驻屯九江,曾作诗赠东林慧海上人,敦嘱慧海"重修莲社",以期他日来山终老。
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东林寺莲宗善法堂主僧普度著《莲宗宝鉴》十卷,未几,奉旨刊版印行,流通中外。
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大哲学家王守仁(号阳明)游东林寺,赋七言古诗并书,其石刻嵌在三笑堂壁间。
光绪十五年(1889年),康有为游东林寺,见厨下杂置诸碑铭片断,中有柳公权所书书残碑,嘱寺僧妥为保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林寺诸建筑大体修复。山门"东林寺"三大字,寺僧云是康有为旧游时所书。
民国四年(1915年),东林住持妙理重建文殊阁,并将彭祖年所赠《三笑图》碑刻置于出木池旁。

雨中东林寺一景
民国二十三年(1934牛),江苏沙建庵所辑《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初次刊印流通。同年冬,远公影堂内壁嵌十八高石贤刻图象。
1967年,东林寺罹"文革"浩劫,佛像、法器遭砸碎,明代《金刚经》铜塔遭拆除,作废品变卖,僧众四散,果一法师下放九峰垦殖场。
1978年,庐山管理局决定恢复东林寺,6月18日请果一法师返东林,重任主持。同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东林寺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全省第一个佛教圣地向国内外正式开放。
1983年,重建慧远塔院及佛驮跋陀罗舍利塔。次年佛诞节,举行两塔开光大典,日本净土宗访华团多贺谷、铃木信光一行莅临盛典,并奉赠《大正新修大藏经》。
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1984年,在海内外高僧大德和信众的支持下重建大雄宝殿,一九八九年竣工。
1990年,东林寺举行大雄宝殿落成庆典。
1990年,重建莲池。同年十月一日,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理事长、佛教大学教授藤堂恭敬专程将原自东林引种之白莲种子回馈祖庭。
1991年,东林寺举行莲花法会,庆祝祖庭中兴,莲池再现。
1992年6月1日,东林寺举行莲社重建落成庆典及庐山东林净土宗文化研究会成立法会。
1993年2月28日,东林寺创办的"江西佛学院"正式开学,果一方丈兼任院长。夏,举办"首届庐山佛学院夏令营"。秋,重开甘露戒坛授千佛大戒。
1994春节,果一上人率两序大众发愿建造四十八米的阿弥陀佛接引像。
1994年3月6日4时10分,果一上人往生。
1994年秋,传印大和尚驻锡东林,升方丈座。
2003年9月,大安法师受传印大和尚嘱托,出任东林寺代方丈,全面主持东林寺各项工作。

东林僧侣
大和尚告诉我们,慧远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年)在庐山般若台之阿弥陀佛像前,与刘遗民等123人,立了西方往生之誓愿,行持念佛三昧。这年,他67岁左右,这个结社之被称为白莲社是由于在山之东边和西边的池塘种了白莲。参加结社的僧侣里,除了慧远以外,还有意永、慧持、道生、佛陀耶舍(罽宾国婆罗门种)、佛陀跋陀罗、慧睿、道恒(347--418),道敬(369-420),昙顺(347-425),道昞(365-435)、昙诜(361-440),而且也有俗人身份的刘遗民(354-410)、张野(350-418)、周续之(377-423)、张诠(359-423)、宗炳(374-442)、雷次宗(386-448)等人。
慧远在阿弥陀佛像前聚集着包括这18位名士和其他门徒共123人,祈祷在西方极乐世界再生,慧远是净土宗之创始者,也是初祖,但他兼备禅净两宗的修为。
对于他们修行的念佛三昧,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文里规定,“三昧是,把念头集中到一处而变为寂静的行为。”而且,“有很多种类的三昧,那个名称也很多,其中具有很高的功德而容易实行的是念佛(三昧)第一”,慧远是般舟三昧,他说“功德高,容易修行的是念佛第一”。这样的念佛三昧是根据支娄迦谶翻译的《般舟三昧经》来的。
形成兜率往生的思想,进而形成西方往生之思想,他翻译《无量寿经》六次,在《般舟三昧经》等的序言中推崇阿弥陀佛。此外,由于其师道安作净土论鼓吹弥陀之思想,很赞赏净土信仰,这一师承到了慧远,成为纯然的信仰中心的结社,但在慧远以前可以代表实践佛教的净土教的中心的阿弥陀佛信仰,到了这个时代只是维持那个传统而已。
他们用严格的持戒和卓越的冥想在心里念了阿弥陀佛,或者在梦里见到阿弥陀佛,终归愿意离开因果轮回的世界而居住到西方净土。 而且慧远在《念佛三昧诗序》中说:整个三昧,那个名字非常重要,功高、容易向前去的是念佛。为了得到这个念佛三昧,他在般若台每天念佛六个小时而向西方净土礼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慧远多么恳切至诚地修行念佛。
他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千遍,做了48拜,每天礼佛,白天3回,晚上3回,精勤而不懈怠,发愿坚固。
中国社会普遍受到了慧远净土思想的影响。到了元、明时代,作为全社会的信仰流传下来,开了中国净土教的先河。净土教之团体从一个方面可以说是佛教教团发展的一个形体,到了近代也常常有慧远之遗风,称为庐山流的念佛,把念佛和禅的一致当做宗旨,和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等倡导的净土教有点儿不一样,但是作为中国净土教之创始者,慧远对后世净土教徒的影响很大。
雨一直在下,茫茫的雨丝,将东林寺院里的树木、地面、花草,冲洗的干干净净;从殿宇里飘出来的佛香,穿透雨丝,弥漫在东林寺的每一个院落;幽古的佛乐,透过寺院房屋的缝隙,飘洒在东林寺的上空;虔诚的香客,双手合十,在佛的面前叩首跪拜;身穿僧衣的东林僧人,在忙碌着各自的工作;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展现出这里是一个佛的世界。
阿弥陀佛
本文作者:香港每日电讯新闻总监 雪峰

东林寺正门

东林寺寺院内的古树

远眺东林寺

宣讲佛学的大师

雨中东林寺

东林寺 大和尚

东林寺

东林寺内的鹅卵石小径

东林寺一景

做佛事的东林僧众

媒体记者冒雨拜访东林寺
(责任编辑: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