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跨村联建”党建模式释放基层发展效能

 时间:2024-06-12 22:16 来源:香港每日电讯责任编辑:李枫
   香港每日电讯,香港特别行政区网络新闻日报

       香港每日电讯 • 香江新闻平凉讯 “独木难成林,唯有握指成拳才能产生效应。”从四村“跨村联建”的那一刻起,村上不仅找到了发展方向,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大幅增加。”崇信县柏树镇木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路喜秀说。

初夏时节,走进柏树镇木家坡村的矮化密植苹果园,成片的果树一望无际,枝头上挂满了核桃大小的青色幼果,长势喜人,果农们正在对苹果园进行疏果、套袋、喷药等田间管理,呈现出一派农忙夏管景象。

崇信县柏树镇地处北纬35度,属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有着全国苹果产业“百强镇”之称,而柏树镇木家坡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2022年荣获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兴旺成就奖。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缘何迸发出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

为破解苹果产业发展中弱、散、小、相互竞争等瓶颈问题,2023年柏树镇木家坡村联合临近的闫湾、柏树、党洼3村成立苹果产业联合党委,规范建立议事协商机制和联建章程,完善资源、需求、项目、活动四项清单,推行月会商、季联席、年评议机制,

促进果产业组团发展、优势互补。

“联合党委成立以来,四村先后培育龙泉塬等链主企业6户,发展涉果合作社、家庭农场等34家,散户果农179户,吸纳党员202名、就业人员200余名,组织召开党委会、联席会、推进会等10多次,协商解决生产、销售、管理等困难问题38条,有效化解苹果产业发展的遗留问题,果产业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崇信县柏树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党建办主任李亨介绍。

跨村联建,凭的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一时的热情,不仅需要一整套规范有序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四村依托党建联建产业联盟,通过推行企业示范引领、果业服务中心技术保障、村级组织引导的联农带农机制,组建苗木采购、果园管理、职业果农、果品贮藏、果品销售等果业发展5支队伍,围绕果园花期防冻、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秋冬管理等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00余人次,有效化解果农种植技术落后、果品销路难寻等问题。

不仅如此,苹果产业联合党委还通过招商引资和争取项目,落地实施了苹果产销综合服务中心、万吨果品气调库、智能分拣线、果袋纸箱生产、苹果防雹体系建设等果产业延链补链项目,初步形成了以苹果产业为主导,果品分拣、冷链物流、配套加工销售等互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目前,建成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园7100亩,苹果年产量约1.4万多吨,果产业全链年产值近1亿元,群众涉果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

“以前村上是‘趴窝式’发展,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自从建立了联合党委这个‘主心骨’,给了我们一个优势互补的契机,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崇信县柏树镇党洼村党支部书记路鹏辉介绍,苹果产业联合党委充分发挥各成员村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人才、土地、项目、资金等不同优势,打破乡村地域界限,推行“以强带弱”,实施项目共联,产生了“组织+”效益。

这一幅幅产业蓬勃发展,百姓增收致富的美好画卷,离不开崇信县实施“跨村联建”这一党建模式。

近年来,崇信县集成放大党建联建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的聚合效应,采取“1+3+X+N”模式,聚力搭平台、强培训、建机制,打造“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统筹联建力量集中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区域化组团发展,有效解决乡村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带动大村小村“抱团取暖”,强村弱村“取长补短”,富村穷村“共同致富”,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据CAN了解,“跨村联建”开展以来,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被有效释放,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优势。目前,崇信县已撬动工商资本2900余万元,建办实体项目22个,带动群众就近就业53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17件,走出来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本文作者:王红刚 杜文龙


(责任编辑:李枫)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